
在红25军长征后,鄂豫皖地区进入了异常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。随着红25军的离开,这片根据地没有了主力红军的支援,留守的主要领导机关是中共鄂东北道委和中共皖西北道委,虽然各自掌控一些零散的小根据地,但它们之间相隔甚远,缺乏联系。与此同时,国民党的军队和政府官员纷纷开始行动,他们大肆“围剿”革命根据地,形势更加严峻。 面对如此困境,大别山地区的前景堪忧,大家都在问:大别山的出路在哪里?大别山的红旗还能撑多久?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两个英雄人物挺身而出:高敬亭和刘名榜。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,重新点燃了大别山的革命火种,并始终坚持红旗不倒。 高敬亭,原名高志员,生于1901年8月12日,出生在光山董店(今属新县)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。年仅10岁时,他便失去了母亲。高敬亭曾在私塾读书,但家境贫困,他很快辍学,回家务农,靠租田艰难度日。1927年冬,受黄麻起义的影响,他投身革命,从农民自卫队长和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做起,逐步晋升为红25军75师政委、鄂豫皖省委常委以及皖西北道委书记等职务。 1935年2月3日,按照鄂豫皖省委的指示,高敬亭率领红218团,与少共鄂东北道委书记方永乐和其他几位领导一同,带着鄂东北独立团,抵达太湖县凉亭坳。在此,他们正式组建了红28军。高敬亭担任军政委,并未设军长。他统一指挥鄂豫皖边区的党政军事务。此后,他领导的红28军在接下来的三年多里,依靠当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提供的情报,灵活运用游击战术,积小胜为大胜,行军作战迅捷有力。红28军的队伍虽然只有1800多人,但他们转战45个县,歼敌18个整营和15个整连,击毙敌军7.5万余人。此举不仅有效牵制了敌方68个团的17万多正规军,还为红一、二、四方面军的战略转移以及南方的红军游击战争提供了重要支持。 此外,红28军在大别山建立了22个县的根据地,成为南方八省14个游击区中,唯一保留军、师建制,继续与敌作战的红军部队。 高敬亭及其领导的红28军的游击战事迹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,同时也引起了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周恩来的关注。1937年12月,高敬亭和林维先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参加会议,周恩来在会上介绍道:“这就是大别山的游击专家高敬亭和林维先同志。”同年,周恩来宣布,长江以北的红军和游击队将重新编入新四军,第4支队由高敬亭担任司令员。 1938年3月,高敬亭率部赴皖中、皖东开展抗日斗争,成为新四军最早进军敌后的部队之一。他带领的新四军第4支队开辟了皖中抗日根据地,并发展壮大至8000多人,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。然而,在此过程中,高敬亭产生了“居功”心态,他拒绝将自己辛苦创建的根据地让给国民党,甚至拖延了新四军的进军计划,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。1939年6月,高敬亭不幸被错杀。 这一事件传到延安后,毛泽东深感震惊,立即发电报给叶挺等人,要求查明真相股票配资平台合法,并指责他们为何在没有中央批准的情况下就先行处决。周恩来也对这一决定表示愤怒,并表示:“你们不等中央电报,直接处决高敬亭,是‘亲者痛,仇者快’的做法。” 高敬亭的冤屈直到38年后才得以平反,真相最终得以揭示。 责编:刘忠辉
展开剩余13%编审:郑国伟 制作:王喻 本文为《党史博览》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等股票配资平台合法。侵权必究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